马龄阳

堂吉诃德的执着

记得第一次读《堂吉诃德》时年纪还小,只觉得这是一本轻松幽默的书,书中骑士先生像一个弱智的小丑一般滑稽,屡屡闹出洋相:在骑士已绝迹的时代,他灰头土脸地跳出来,穿着破盔甲,拿着几近生锈的长矛,骑上一匹干瘦的马儿,以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姿态出现。在一个平凡琐碎的世界里,他自以为是地左冲右突,仿佛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瞎折腾:他把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与之决斗;他把羊群当做发生冲突的军队,上前去做干涉;他把修士当做是劫持公主的强盗,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每一次,他都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却始终冥顽不灵,还自以为豪壮。当小说中的人们对堂吉诃德报以嘲笑与讥讽时,我也站在一旁,开怀大笑,惊叹世界上还有如此愚蠢之人。

后来渐渐成长,渐渐开始经历生活,经历思索。闲时信手翻书,当读到《堂吉诃德》中那些有趣的情节时依旧会发笑,但却慢慢有了一些另外的感悟。直到有一天,我笑着笑着,忽然觉得有些酸楚。那一刻,我第一次在小说轻松的外表之下,从骑士先生滑稽的行为与孤独的身影中,隐约感到了一丝悲情。

于是重新研读小说,跟着骑士踏遍所有曾经的场景,一股悲壮之感逐渐像潮水一般涌来。骑士先生依旧做着一件件傻事而毫不气馁,周围的人们依旧用手指着他哈哈大笑,然而这一次站在快乐的人群中,我却沉默了,心底里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是的,终于渐渐感悟,这部曾被自己认为是喜剧的小说,却原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多么高明啊,包藏在喜剧外壳之内的悲剧,又是多么震撼人心啊,隐匿在欢笑之中的泪水。

重新仔细分析这部小说,站在堂吉诃德的角度,我们会从过去看似滑稽的情节中感受到种种沉重。当骑士时代的激情与繁盛早已成为过去的时候,堂吉诃德却依旧怀揣着骑士梦想,跨上马去追逐自己心目中无尚的荣光。可是这个早已流于平庸的世界,哪里容得下堂吉诃德的壮怀激烈!周围那些被时光磨平了棱角的麻木的人们,又哪里理解他的理想!于是在整个世界的抛弃下,他的执着方才显示出一种令人动容的震撼;在所有人嘲讽的目光中,他一切看似滑稽的碰壁方才体现出无以复加的悲壮。而最让人心酸的,总是他那孤独而沉默的背影,他用这种方式,来回复整个世界的讥笑,好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冷冷看一眼周围,然后,依旧义无反顾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我发现自己对于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它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中,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塞万提斯创作小说之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潮得以传播,“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终于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被解脱出来,获得了承认,不再仅仅被当成社会的附属品,“人性”的意义与价值也被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经过比较,我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以“个人”与“人性”作为主题,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都是讴歌人性的光辉,表达对自由的肯定。《堂吉诃德》同样也是如此,在现实世界的束缚面前,堂吉诃德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堂吉诃德实在可以被看做一个人文主义的伟大先驱,一个理想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践行者。

然而骑士先生的道路终究是坎坷而曲折的,他激情满怀地上路,却一次次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这或许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那个束缚人性的社会的不满和控诉,体现了作者自身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这正是小说鲜明时代性的体现。

然而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将问题上升一个高度,去探讨个人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永恒命题。

记得有个作家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而我觉得,小说全篇都在反复阐述这一主题。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堂吉诃德的遭遇体现的淋漓尽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也被作家用巧妙而极端的手法,描绘成一种格格不入的紧张关系,残酷,却不乏真实和准确。不是吗?堂吉诃德骑士的光辉梦想,与这个琐碎的世界,终究是水火不相容,他为了追梦而所做的一切,在世故的人们眼中,也只是不可理喻。看着小说中这样尖锐的矛盾,我们不禁会问:堂吉诃德同这个世界,究竟谁做错了?或许有人会讽刺堂吉诃德古板而脱离实际,可是我却分明看到,他那一切看似荒唐的行为中,却始终包含着美好的初衷,那就是对正义、自由和美的不懈追求。面对这样一颗纯洁的心,我们又怎么忍心说他是错的呢?但平心而论,这个世界又有什么过错吗?它始终有它自己的潮流与规则,它也只是在按规则办事而已。个人与世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有时候竟然是这么紧张和矛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同时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对此,我觉得作家自己也无可奈何,他无法给出解决的答案,他只有一次次地描写堂吉诃德在现实中碰壁的情景,像是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撕开一个尚未愈合的伤疤,让我们疼痛,让我们流下泪水。

的确,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吧,有时候,这个世界会逼迫我们做出太多的妥协。还记得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梦想吗?或许在小学的某个课堂,我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大声说自己想成为艺术家、探险家、作家、发明家……又或许在某个血气方刚的年纪我们一次次冲动地想要仗剑走天涯,阅尽世间繁华……然而这个世界铁青着脸,给我们的幻想打了个零分。它不会容许所有人都以各自鲜明的姿态独立存在,它所要的只是一个个安分而有序的坐标点,以便精确地标注在社会这张地图上,不符合规则的,只好被淘汰。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放弃太多幻想,磨平自己锋利的棱角,循规蹈矩地在属于自己的固定位置上一成不变地运转着,像是机器上冰冷的零件。此情此景中,读着《堂吉诃德》,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惊喜,看骑士先生持矛跃马,横空出世,以自己的路线纵横于社会的坐标轴之上,恣意挥洒热情,追求自己的梦想,出神入化地经历生命,这让我们仿佛看到最初的自己。于是,在他被嘲笑的时候,在他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幻想在现实面前举步维艰,悲壮之感分外明晰;而当他每次碰壁后再次跨上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时,我们不得不在心底里为他的执着所折服。

是啊,一个人忠于梦想并不难,难的是,当他得知这个世界并不符合自己梦想的时候,是否依旧有勇气去忠于梦想。这就是我觉得这部小说最有感染力的地方。

爱极了堂吉诃德,爱极了他近乎偏执的执着。从此,每当我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每当我对于未来感到一丝气馁时,我总喜欢翻开《堂吉诃德》,哪怕只是随便读一章一节,他那昂扬的斗志,也总能让我重新找回勇气与信心——不敢相信,一部小说竟然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

可是,可是我又是多么不喜欢小说的结局:骑士先生临终前,忏悔了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那一刻他似乎是同时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执着与梦想,这让我多么的不甘。而我又是多么希望结局是另一番摸样,或许该是这样一番场景吧:

“病中的骑士先生,脑中充满了恍惚的幻觉。过去马背上的峥嵘岁月,像一帧帧电影,重新出现在他眼前。他眯着眼看一下窗外,天地依旧是那般宽广,阳光以一种呼唤的姿态在他的手臂上跳跃。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像山一般雄壮,那一刻他觉得浑身重新充满了力量。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披上心爱的盔甲,冲出房门,像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跨上他忠诚的战马。

突然阳光不见了,滚滚的乌云弥漫了天空,片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在风中,骑士先生像嗜血的狼一般兴奋地露出了獠牙,他感到血脉喷张,他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在煽动一场新的反叛——

只一瞬间,他便将一切都甩在了身后。

就只留给世界一个决绝的背影。”

是的,我想,这才是我梦想中最完美的结局。